The Information Society: A Sceptical View心得報告

The Information Society: A Sceptical View
Christopher May
資訊社會學理論-讀書心得報告


資訊社會學的概念,從過去到現在,很難有一個實質的界定。Christopher May在這本書裡面釋圖解釋什麼叫做「information society」,作者用一種批判的眼光去討論並且分析資訊社會的美好幻影,並且說明,這個資訊社會其實跟過去的社會沒有太大的差異,差異只在於科技的發展,改變了人與人交往的形式以及政治的型態、生產的型態,是一個工具以及介面上的改變。假如說可以把面對資訊社會學的態度用一種量表去劃分,在一邊是懷疑論,另外一個極端就是漸進論,很顯然的作者是採取懷疑論的角度去觀察。

在「資訊社會」這個命題之下,最經常被討論的重點是,什麼東西造成了現在社會的轉變?是什麼讓經濟的結構改變,生產的方式改變,政治的型態改變?對於資訊社會演進採取樂觀的人會說,是因為ICTS(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)。但是,資訊以及傳播科技的提升,最多只是方法以及工具上的不同。例如說過去可能要用聘用人員去登記所有的員工資料,計算每個人的薪資,但是現在由於電腦的發展,所以資訊的運算速度變快了,取而代之的是更多人力以及時間上的節省,造成產量的提升。資訊的內涵並沒有改變,改變的是工具。

這樣的改變造成了經濟上的組織變革,簡單的資料處理可以交給電腦負責,而許多無法由電腦處理的東西便需要專業人來負責。所以在資訊社會的概念當中,專業人員的重要性在於處理電腦無法處理的事務,「專家」的地位跟過去相比便顯得更加重要。工業時代帶給人們的轉變是機械化、分工的細緻,資本主義帶給人們的轉變是大量生產,而資訊社會帶給人們的生產轉變是專家知識的重要性。

但是,專家知識的重要,就是一種資訊社會的概念嗎?作者認為不是。這是一種社會緩慢演進當中必經的過程,就像是漁牧社會,接著農業社會轉變到工業社會,適應不同的組織以及科技發展,技術層次的演變,改善了人類的生活,科技的演進不斷的走向適應新一代的社會。所以「資訊社會」這個概念,其實是一種自驗預言。

前面是從生產的角度去觀察,接著從傳播的角度來看。電腦世代的確在傳播的部分對人造成很大的影響,因為網路的關係,使得人與人的關係去中心化,在網路上的個人,由於匿名性與空間轉移的便利,跟現實社會相比教,擁有的是絕對的自由。由於傳播的改變,造成了溝通上的不同。這點作者舉出了Castells作說明;network society是未來真正的社會型態:我們從過去依賴資源與人力,變成了依賴知識的專業與流動。我們在這個流動的情境當中,產生了區域化與全球化的差異,不管是在文化的部分,或者是在生產的部分,邊緣國家與核心國家的抗爭或者競合,便成為了網絡社會的主要問題。

接著討論國家與政治的部分,由於傳播的改變,人們在政治的參與上也會有所不同。網際網路擺脫了地理上的限制,人們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社群去參與。不同的社會團體有了新的空間去組織以及交流,人們在網路上面凝聚了對於本身團體更強烈的認同感。而國家也希望可以利用網際網路的功能,讓市民可以增加街處公眾事務的機會,而政府也可以由此了解民眾的需求以及內心的聲音。

所以在網際網路發達之後,許多E化政府的措施,都是增加民眾對政府溝通的管道。但是作者認為,這樣的方式只是加強了原有民眾的政治參與感,平時不會去關心公共事務的人,並不會由於溝通的便利而去接觸政治。而且,政治的意義是面對面的直接溝通,要民眾與冰冷的機器溝通,就失去了政治的意義,頂多只是達到訊息的傳達,而且訊息的傳達還要經過一層一層的轉寄,失去了溝通的時效性。資訊化的政治不會取代原有的交流與活動,祇是多了一個管道而已。

有人認為,資訊化社會形成一股力量可以對抗政府組織,資訊的流通造成政府無法獨大的壟斷知識,並且還要順應著資訊化後全球化的潮流來訂位自已國家的角色。所以民眾有更多的機會發聲,並且督促政府的作為。但是,作者提醒,ICTS是一種工具,在人際互動的部分,能做到的是凝聚團體意識以及增進溝通交流,但是實際上國家的組織,是一個高度分化、層層緊密的官僚組織,國家作為一個龐大的運作機器,並沒有壟斷資訊的必要性,而是作為一個管理的,監督的機構,反而需要國家組織去保護民眾利用網路溝通。假如民眾要用網際網路來對抗國家,就顯得沒有切中命題。

但是的確有許多抗爭團體,透過網際網路,可以機動性並且迅速的集結人群。但是這只是一種應用,就像是手機也可以達到相同的功能,這樣的特性並不在於「資訊社會」的興起帶給人們的影響。

班納迪克.安德森所寫的<想像的共同體>這本書,講的是民族的認同會影響國家的認同,我們其實是透過想像去建構出共同體的概念。而這個想像並不是虛幻的,而是有一定的生活脈絡或者文化環境所造成。假如說用網際網路去理解,網際網路儼然成為一個脫離現實生活的巨大世界,裡面有不同的國家各自擁有各自的規則以及習慣,我們透過網際網路去「認同」我們所屬於的社群,並且遵守約定。所以,網際網路在某種程度的解釋,也是凝聚了新的力量去支持虛擬社群的運作。這些團體成員可能在現實生活當中並不認識,但是他們透過社群給予的想像,創造出了共同體。

再者,其實我認為Christopher May在講述專業知識的重要性時,我反而認為,專業知識的重要性是由於分工的細緻所造成的。當然,工業機械的進步以及電腦讓資訊處理更便利的因素之外,從「泰勒化」之後的工作型態就轉變成分工,因為分工越細緻,彼此的責任劃分得越清楚,才能讓工作更有效率。分工細緻讓機器的效用發揮更大,讓電腦處理資訊的流程更順暢,於是專業的技能便成為分工當中重要的依據。專業的知識讓分工的效率更佳,每個人各自盡力於自己專業的領域當中,才能讓社會的效益發揮到最大。

舉一個簡單的例子,在過去家庭中的媽媽需要做一切的工作,包括掃除煮飯等等,但是後來引進外籍傭人,媽媽的負擔減輕了。這個意義並不在於家庭的收入提高了,人們有更多的錢可以去提高自己的享受,而是媽媽可以透過請一個專業的傭人,解決了煮飯,洗衣服,接送小孩的麻煩。有一個專業處理家務的人,媽媽可以花更多時間在自己的工作上面,賺更多的錢。所以我認為,專業知識代表的,除了電腦無法處理的知識,另外一種就是服務性質的工作。但是這種服務並不是單純的服務業,而是需要專業技能的服務業,例如說廚師、清潔工、髮型師等等。

Christopher May在最後有提醒,他並不是要反對「資訊社會」這個概念,而是不能單純就現象去解釋這個概念,而是要把隱藏在其下,錯綜複雜的許多脈絡找出來,需要去理解的是,緩慢的社會演進,不是靠著資訊時代的來臨就馬上有了突破,工具性的使用的確會造成社會的形變,改變的是人使用科技的方法,但是人對於科技的態度還是沒有改變的。May也有強調,他並不是認為社會都完全沒變,只是在這個宣稱「資訊社會」的時代中,我們還是有必要去釐清一些概念,不要被夢幻的美景所矇騙,用一種批判的態度去面對資訊社會,才能夠真正的理解資訊社會。

在社會演進的部分,我同意May的說法。整個社會的演進並不是斷裂性的,而是以緩慢的,逐步的推移去建構的。但是May所持的態度畢竟太過極端,因為網際網路的興起到目前為止,已經不是工具的問題而已了。例如說人機合體概念,在網際網路時代出生的小孩,已經習慣用電腦的方式去思考,這樣改變的不只是工具,而是一種內化的機械思考。我們在使用電腦與人溝通的時候,純文字的介面,跟有影像以及語音的介面,當然是有差異的。就像是過去有筆友,現在有網友,那種交往的層次跟內容,就跟現實生活的朋友是有差異的。在電腦以及網際網路逐漸「鑲入」生活當中的時候,就不只是工具性的差異而已。

批判的角度對於理論的反省是很重要的,但是假如太過批判就會失去了理解的可能性。在書中Christopher May持了一個太極端的態度造成涉入並且理解許多現象的可能性,是很可惜的。

留言